快资讯:【原】肥桃名品酿良史
肥桃名品酿良史
(资料图)
肥桃名品酿良史
梁圣军
肥城桃是我国的地方特产,她以个大型美、色泽艳丽、馥香醇甜、口留余味而驰名中外。在肥城,围绕着育桃、种管、桃树、桃花、吃桃、桃木等,形成丰厚的桃文化遗产。这些桃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,是肥城文化整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。历代以来,肥城桃文化一直颇受热爱肥城文化的研究者关注,先后出版了无数的文章和精深的著作。这些文章和著作各有所长,呈现了肥桃多姿多彩的发展历程和灿烂文化。
肥城桃,一指肥城桃品种,二指肥城所产之桃。不算众多的肥城桃研究文章,有分量的肥城桃代表性研究专著,解放以来的成果大致以十至二十年一部速度呈现。山东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编《肥城桃》(1961),侧重于肥桃的农业文化。肥城县林业局编《肥桃志》(1983),侧重追溯园艺、栽培历史。肥桃文史资料第6辑《肥桃史话》(1991),散漫的史话对肥桃文化尚未形成完整体系。王霞主编《文化肥城·肥桃与桃文化卷》(2011),对肥桃文化的内涵、传说与逸闻、文化的开发进行了相对成体系地探索。2003年出版的李武刚著《肥城桃发展史》一书,是对肥城桃文化做得最新研究。
肥城桃的发展史,融合了社会科学历史与自然科学历史。《肥城桃发展史》事实上是关于肥城桃综合文化研究的学术专著。一部学术专著的水平高度,可以从专题研究的宽度、深度、新度等方面做出判断。
《肥城桃发展史》资料丰富,是肥城桃文化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。李武刚凭借当今丰富的网络数据资源,结合自己历年收集的众多肥城文化藏书,对肥城桃史料作到了搜罗穷尽。《肥城桃发展史》书中章节,有肥城桃的历史探源、品牌发端探源,从肥城桃文化的形成到转型研究;有种植、服食、医药、民俗文化,和文学艺术、地名中的肥城桃文化史;有对肥城古代桃文化,近代发展、当代产业振兴传承的历史研究。
《肥城桃发展史》对肥城桃的深入研究,做了有意义的探索。肥城桃的种植、园林等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,也是农业大文化的范围。《肥城桃发展史》对肥城桃结合自然和社会作了精要的论述,而且对肥城桃有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课题做了切合的研究。以往的肥城桃研究文章,往往因资料不足,把中国桃文化作为肥城桃文化泛泛而论。本书没有这样的弊病。本书都是以历史上的肥城和现在肥城地域范围,作为述叙和论说的范畴。
《肥城桃发展史》的体例图文并茂,结构具有新颖性,亦史亦志,史志合一。书中搜罗从各种角度、各个时代的肥城桃摄影、图片,使得肥城桃就像肥城春天的桃花一样具有了观赏性和艺术性。有许多珍贵的图片即可证史,也有赏心悦目的价值。把民间传说、逸事趣闻、两节一赛活动、桃木工艺、旅游景点等收入书中,使得肥城桃文化的内涵立体起来。历史是纵向的记叙评判,志书是横向立目纵向叙述。《肥城桃发展史》结合史志的长处,涉及到肥城桃有关的方方面面、
指出一本学术专著的缺陷和不足,不是为了显示作者的高明,而是为了以后著述能借以进步。本书的《书目辑存》也有遗珍之憾。如:曾随做官父亲迁居肥城的女诗人叶兰贞(1825-1862),留有《研香室吟草》百余首。书中不录其《桃奴》诗:“花花叶叶各争妍,底事桃奴只黯然。憔悴形容香不改,槁枯颜色性偏全。苦遭磨折无虚日,消受风霜已匝年。惟有坚贞堪自信,烹茶赢得主人怜。”以肥城桃之最迟品种桃奴作为寄托,表现作者“惟有坚贞堪自信”的品质追求。还有未得录《中国城市林业》2017年6月号载辛显存、于东明、刘振磊的论文《肥城桃文化研究》等,有遗珠之憾。书中在各页附加有众多肥城桃图画资料,如果图下数字编号,在最后编目汇集,则价值就更为彰显。费力搜集的图片,不再是文字的附庸,而是一项独立的学术成果。对于火车这个现代运输工具对肥城桃的影响,对于辛亥革命后商业资本对肥城桃的垄断,对于抗日战争对桃园的影响,对于集体化后肥城桃的开发,对于土地分包对于肥城桃的促进,或限于资料,或限于体例,本书有的稍有涉及,而没有做出深入的论述。
历史研究是个不断踩着别人的肩膀,互相借力梯级前进的过程,永远没有最高最后的成果。比如:周郢教授查得的资料,把肥城桃精确历史从嘉庆提前的乾隆。《国朝耆献类征》卷242载萧抡所撰赵大溎墓志铭载:乾隆际“肥城民众种桃,桃美,官买充馈,先熟时,吏四出检阅,名曰封园,民苦侵扰,至有伐树去之。君(肥城知县赵大溎)至,停馈遗,听民自卖。竟以是忤大吏罢。”赵大溎,字南庄,镇洋(今江苏太仓)人,乾隆四十三年(1778)进士,曾任禹城、栖霞、昌乐知县。嘉庆《禹城县志》载的知县录,是另一幅样子:“赵大溎,镇洋人,(乾隆)五十年任,贪婪侈肆,富室无得脱者。”《日下旧闻考》校录者,有进士候选知县赵大溎。沧海2023春拍有其《石田翁秋林晚眺图》诗。查光绪《肥城县志·职官志》,没有赵大溎曾任肥城知县的记载。如果有旁证的话,以上可补县志肥城知县名之缺。
谢堃(1784~1844)《花木小志·桃》云:“尝访肥城令某,入境闻某贪婪不堪,诛求无厌。”不知说的是谁。宣统元年(1909)山东省议会成立,县人请愿要求废除搜取土产送官长的恶习。山东巡抚孙宝琦批示:不许勒发官价,再派丁役验缉。立禁止碑。从赵大溎至肥城,“停馈遗,听民自卖。”到真正实现,竟然一百多年。几条史料结合起来,可见当时的社会进步多么地缓慢,对历史资料的多义性也会有体味。
《肥城桃发展史》必将促进肥城桃历史的研究水平。《肥城桃发展史·书目辑存》所载几个条目,有一个著名诗人互相唱和肥桃的艺苑佳话。民初报纸杂志所载当时三位诗人唱和所作,都是较长的史诗,肥城桃不过是引头。但对肥城桃的佳句,成为文化的见证,也留下历史风云的情韵。
《大公报(天津)》1919年9月17日,载沈观《以肥城桃遗樊山猥承作歌枉谢次答》。有句:“山左产桃天下希,甘甜无过胶与肥。红熟生㼂大如惋。”作者湖北天门人周树模,号沈观,室名沈观斋,光绪十五年(1889)进士,官至黑龙江巡抚,辛亥革命后任平政院院长。有《沈观斋诗》四册,是樊山等好友审定。其中注:“戊申(1908)在颐和园……适项城(袁世凯)致肥桃一筐,余食一枚,遂不饭。”袁世凯所送肥城桃,不知道是他买的还是转送的。
其年《大公报(天津)》9月22日有樊山《肥城桃歌谢朴公》,《时报》10月5日又载。有句:“此事古有今则希,中桃惜取肥城肥。剖食如蜜大如斗,玉雪为质霞为衣。”光绪进士樊增祥(1846-1931),别字樊山。历任陕西布政使、署理两江总督,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,著有《樊山全集》,遗诗三万余首。
5年后的《三三医报》1924年第7期,登载刘蔚楚《谢津门杨茂森君赠肥城桃》,题序“樊山先生有肥城桃歌”,首吟,“自闻肥城桃实媌,七年都被吟情搅。泉深土厚果产良,感我高朋始一饱。”从因诗句引发对肥城桃的倾慕开始,写出长篇歌咏。七年之说,大概距离樊山写诗的时间,则樊山写诗远在发表之前。刘蔚楚又吟到:“山东肥桃冠内部,京师水蜜空沉酣。但惜邮驿不易递,醹璺快破蒸筠篮。我今承润浥湛露,何幸迎车从济南。”对肥城桃的评判、时地、因果的叙述,在感情叙事的流淌中自然发出。广东刘蔚楚是民国四大名医之一。
不是对桃文化一直关注,是不敢随便做《肥城桃发展史》这样具有学力之专著的书评。本人对肥城桃文化作了一点参与性质的文字,所以敢对《肥城桃发展史》写下一点感悟。我参加讲好山东故事活动社会组的故事系列《肥城桃的传说》(2019.9),以孔子吃桃讲礼、张志纯桃花峪升霞、桃农玉田嫁接肥桃、石氏三兄弟经营百福图桃园等故事,表现世道对肥桃的影响和人情人性的光辉;从刘邓带肥城桃慰问前线将士的故事,做出“肥城桃为参加定陶战役的指战员带来了无穷的力量,也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”的定论。此文在搜狐网的网络读者五万多,远远超过许多报刊和书籍的发行量和阅读量。在《左丘明文化》发表的《肥城桃:从馈赠佳品到思乡寄托》一文,从肥桃零碎历史的打捞中得出结论:肥城桃,不仅是一种名贵的水果,更是一种风雅之物,她不仅包含着浓浓的家乡味道,更蕴含着游子的思乡情怀,并演变成一种影响深远的品味文化。
李武刚先生开始是以大量红色书籍收藏进入文化圈的,他的收藏书话载于知名的收藏报纸。而后他以泰山家谱收藏暴得大名,厚重的《泰山宗谱叙录》被学界惊叹,他也由此成为泰安社科专家。现在李武刚再次转入肥城桃文化的海洋,显示了一个学者不竭的创造活力。
肥城桃作为地方特产的名品佳果,是肥城的骄傲。这个肥城桃文化研究课题,多个专家都不能或不愿担纲。李武刚承担了这个课题,做出了无愧于肥城桃的成果。肥桃名品酝酿出的良史佳作《肥城桃发展史》,以无愧于家乡君子之邑的力作,代表了李武刚先生做出的新成就。
2023-5-5~30
梁圣军,文化学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