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期家访把关爱送到特殊孩子身边
(资料图片)
本报记者 牛伟坤
暑假期间,顺义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又一次踏上家访之路。他们走进200余名特殊学生家中,带去关爱和温暖,收获信任与支持。
今年是特教老师姚立娜第七年参与家访。尽管这些工作对她而言已是轻车熟路,但出发前,她还是细致梳理了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、近期急于解决的问题等。14岁的孤独症学生东东(化名)已进入青春期,很难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敏感和不安,上学期情绪波动很大,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。姚立娜一直与孩子家长保持沟通,但她始终感觉还是没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。通过平时的了解,她发现,孩子的妈妈、奶奶对孩子更为关注,她想通过家访看看父子两人的相处模式,从而找到突破口。
看到熟悉的老师,兴奋的东东热络地跟姚立娜聊起天来,聊得正尽兴,孩子的脸色突然沉了下来,原来是爸爸从楼上下来了。“去给老师弄点水!”爸爸一声令下,东东不情愿地起了身。看到孩子情绪的转变,姚立娜心里明白了七八分,想到了改善东东青春期情绪问题的对策——爸爸的角色不能缺位。
“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说,心理和生理出现变化非常正常。家庭成员要与孩子共同面对。”姚立娜跟一家人聊上了,“父亲在孩子青春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。”“那我该怎么做呢?”受到触动的爸爸赶忙咨询老师。“您要改变一下说话语气和方式,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。”东东爸爸不好意思低下了头。接着,姚立娜又给出了假期生活小妙招:利用假期时间,多跟孩子一起运动,加强互动交流。
家访后的几天,姚立娜又对东东一家进行了追访。“爷儿俩关系越来越铁,孩子的情绪也一直很稳定!”听到东东妈妈报告的好消息,姚立娜十分欣慰。
对于年轻教师丁依来说,家访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。“通过家访,我从有经验的老师身上学到了与家长沟通的技巧,汲取了老教师的教育智慧。”一个小细节让丁依印象深刻,在对唐氏综合征患儿苗苗(化名)进行家访时,家长不停地向老师抱怨着苗苗沉迷手机。一旁的老教师对苗苗微微一笑,与她做出约定,“以后我们用手机的时候定个闹钟,闹钟一响,咱们就放下手机,跟其他同学比一比,看看谁是最棒的手机管理员。”事后,老教师向丁依解释,苗苗自尊心和荣誉感强,做出约定利用的就是她这一性格特点。“这个细节让我深深地意识到,特教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,才能对学生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。”丁依说。
“特殊孩子的家长尤其不易,他们更需要学校的关爱、引导和支持。”顺义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、党支部书记李明伟说,“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,积极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,达成双方的教育共识,帮助‘折翼天使’更好地健康成长,融入社会,走向未来。”